創業創新論壇交流會:區塊鏈的前世今生──淺談數位貨幣市場


11月29日晚上,國立臺灣大學跨領域整合與創新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專班舉辦「臺大EMS碩士專班創業創新論壇交流會(二)」,邀請到Hiiir時間軸科技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本所104級畢業校友李佳憲,以「區塊鏈的前世今生──淺談數位貨幣市場」為題發表專題演說。

近年來,數位貨幣已成為市場交易貨幣的新寵兒,如何運用數位貨幣創造商業新機,是炙手可熱的新鮮議題。現任數位轉型策略顧問的李佳憲校友,便從比特幣的緣起談起。他帶領大家回到2008年11月,回顧中本聰所提出的《比特幣:端對端電子現金系統》論文。


最近持續上漲的比特幣,今天更首度突破了一萬美元大關。李學長特別舉了「比特幣披薩節」的典故,讓大家感受到這一億美元披薩背後的故事。

原來在2010年5月22日,美國佛羅里達州有一位名為Laszlo Hanyecz的程式設計師,用10,000個比特幣成功購買了2個披薩。這項交易因第一次在真實的世界使用比特幣購買實物而聞名於加密社區,幣圈鼎鼎有名的「比特幣披薩節」由此誕生。

李佳憲學長告訴我們,數位貨幣的信任機制,其實奠基於價值擔保和交易市場的穩健營運。數位貨幣的保值性,主要因為資產隨時間保值(少了鑄幣稅和通貨膨脹)。

區塊鏈(blockchain),其實是用分散式資料庫識別、傳播和記載資訊的智慧型化對等網路,也稱為價值網際網路。2008年,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首先提出「區塊鏈」概念,並在2009年創立了比特幣社會網路,開發出第一個區段,也就是所謂的「創世區段」。

區塊鏈技術的兩大特色,即是去中心化與資料無法被竄改,這不但可能顛覆人類數千年以來的交易基礎,更逐漸演變為Fintech領域的要角。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空間無窮,從金融、醫療、農業乃至於物聯網,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李佳憲學長指出,區塊鏈的信任基礎主要來自以下三個範疇:

  1. 去中心化(沒有中央組織:社群決定)。
  2. 全自動化(無人為介入:演算法)。
  3. 資料安全(資料無法竄改:複雜度高)。


區塊鏈未來可應用在智能合約、數位貨幣、支付、清算與保險理賠等不同場景,而數位貨幣所衍伸的產業,更涵括了數位貨幣發行、音樂創作版權、病歷記錄資料、生產履歷資料與數位民主革命等範疇。

有別於現行的「四系所跨領域論壇」,臺大EMS碩士專班創業創新論壇交流會係以EMS專班的校友及在學生為主要分享的對象。目的是創造更好的網絡連結,不僅止於知識交流和學術討論,更能產生實質的效益。